上海浦东谁规划的?
我来说吧,这个规划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能做出来的 我是浦东建设局的,当时局里负责招商引资,我们几个组跑项目,跟项目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设计院。做城市规划无非两种,一种是对现状的评估和挖掘,找出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这种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分析,另一种就是概念性的规划,也就是所谓的规划亮点,这种不需要太深入的数据支持,重点在于后期营销。
早期浦东开发没有官方的概念,大家只是很纯粹的想做一番事业,当时国内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我们是看学习的对象,比如广州的琶洲,深圳的前海,天津的大王庙和杨村,上海的苏河沿岸地区。这些区域有个共同点就是基础设施落后(除了天津的大王庙),环境品质糟糕,通过拆除重建的方式可以取得较大的开发强度,而且这类区域多位于中心城区,有旧城改造的需求,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参与度都比较高。
当然也有不是这么开发的,北京的中关村就是一个例子,那是利用现有基础建设先行发展起来的,不过后来也加了拆除一部分建筑的力度。 我们借鉴了各地的案例进行了多次的研究分析和讨论,得出了早期的“一年一片”的开发建设计划,这片是指张江高科技园区,因为当时浦东的工业相对较少,而张江拥有中科大的实力背景,又处于外环以外,感觉搞高科技比较合适。
这个方案最终没能够通过,因为工业是浦东的短板,要发展必须依靠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于是张园片区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张园片区属于静安区和黄浦区,在苏州河畔,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极佳,通过拆除重建方式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建筑的可售面积,同时由于靠近静安寺和北京西路,商业和办公的需求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
张园片区的开发模式基本确定了后来的浦东格局,大规模建设用地,低容积率,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和景观河道。随着2010年世博会举办时间确定,浦东新区成为了最重要的场馆建设和配套设施推进的区域。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人,吴清,他当时任黄浦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后任嘉定区委书记,是我的前辈。他是上海本地干部,对上海的感情和认识超过了一般人,他对上海的判断和我很接近,也是上海向来自我评价较高,国际影响力较大的那拨人中的一个。他的思路和决策在后期成就了今天的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