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衙门在哪?

西采曼西采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大人们,我们想去逛逛,给姑娘们买点花啊绸缎的……” “大人,别挡着道,让我们过去呀!” “大人,您瞅这成型的,得加钱吧?” …… 以上台词可能来源于某部旧电影或川剧戏文,但却是老成都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你只能在成都的街道上看到三三两两的游客和市民,他们有说有笑,闲庭散步,漫无目的地逛着,买些当地的小吃,看着街边的风景。他们并非游客,而是这座城市自然生长出的原住民。

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景象或许已经很难见到。然而就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当你走在大街上,这样的场景则再正常不过。当时还没有“旅游”“观光”的概念,但成都有个著名的景点——青羊宫(现在的青羊国际中心),每逢节假日便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从清末民初的“蓉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城市,成都无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那些生活在近现代时期的成都人是如何看待并回忆他们的这座城市的呢?

近日,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的“‘城市,让历史更有温度’——讲述你记忆中的老成都”活动中,一位网友讲述了父母讲述过的、童年时代的老成都记忆。这篇自述经过整理后发表在“蜀锦天府”微信公众号上,阅读量突破7.4万。

这位网友的母亲出生于30年代的成都,小时候家境优越,在旧时所谓“西一环路”的地方(现今的成都理工大学附近)长大。尽管离青羊宫不远,但她很少能去游玩,原因是“家规森严”。

尽管如此,母亲的记忆中仍留下了一些关于青羊宫的印象——“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青羊宫就会举办春熙庙会,到处都是卖小吃的摊位和大大小小的戏台子,有说书的、耍把式的、唱京戏的等等;当然还有玩杂戏的、变魔术的,各种玩意儿都有。” 但最令她难忘的还是小时候春节前夕和家人一起逛庙子(寺庙)的场景—— “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年过年前妈妈都会带我去庙子里面烧香,那个庙子很大,大殿旁边就是武神赵子龙手里拿着银枪骑在马上,很威风!庙子里面还有卖画儿的,都是名家画的大幅牡丹图、梅花图等;还有卖糖画儿的、做面人的,可热闹了。”

另一位叫杨菲的网友也分享了母亲讲述的她儿时的老成都记忆。她的母亲生于40年代中期,童年时代曾在成都的一个巷子里度过。虽然家境不佳,但是巷子里却充满了童年的欢乐。

杨菲介绍,妈妈最爱的还是那座有一座古塔的寺庙——“听妈妈说,那里除了寺庙外,还有个学堂,所以除了经常有人焚香礼佛外,还经常看到背着书包的孩子们进进出出。” 在妈妈的记忆中,这座寺庙不仅供奉着佛教的神明,还供奉着文武二圣,以及蜀汉五虎上将中的关云长。

除了寺庙之外,成都还有哪些地方曾留下过这些“原住民”的身影? 一位网名为“成都人”的网友分享了他90年代后期在玉林小区附近拍摄的照片——远处的高楼上印着“团结农场”的字样,而近处两个穿着短袖短裤的年轻人正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即将落成的新大楼。 这座大楼的名字叫做“华联商厦”,它于1996年12月20日开业,不仅是当时成都市商业系统建设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全中国首家将停车场直接引入大厦的商场。

“成都人”说,这张照片是他和一个朋友在楼下偶遇并拍摄的。那位朋友当时正在和华联商厦招商部的领导谈合作事宜。 “当时的玉林小区还是很荒凉的,周围没什么人,华联商厦就像一座孤岛一样。但是很多人都说这里的生意不错。” “成都人”说,他拍完照后没多久就修了个围墙,围起来做成了自己的物业。后来,这里建成了华西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