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脸结局了吗?

曾博凝曾博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催眠大师》到《心花路放》到《私人订制》再到《大闹天竺》,吴承恩的“妖气”一度压过了冯小刚的“财气”。这位国内最重要的导演之一,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撕掉“贺岁片标签”,试图营造更多的IP。这一次,他终于放手一搏,将手伸向了国内严格管制的灵异题材。《奇门遁甲》不是《捉妖记》,虽然它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周星驰《捉妖计》的奇幻思路和郭敬明的《阴阳师》的妖世传说。影片从票房上看,虽然不及《捉妖记》,但已经追赶上来了。至于有人说这是《捉妖记2》,这个倒是不完全正确,从人物到设置,两部电影差别还是挺大的。

从香港电影《捉鬼合家欢》到日本动画《百鬼夜行》,再到韩国电视剧《主君的荷尔蒙》,妖气入画在亚洲已经相当普遍,唯有大中华区在坚守人类中心主义的鬼故事。人类对于鬼的认知从恐怖疑惑到神秘崇拜,反映在文化上就是包容和拒绝。有专家指出:从民间故事到电视剧电影,妖是人类的同性伴侣,是人类最熟悉和最依恋的一种非人类。中国哲学从儒道释三个方面否定了人向上升华转为否定,即人是没有资格升天的,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就要受到八苦折磨。而妖则是人类的升华,是人类的理想自我,是人性中阳刚和阴柔的合一,更是进入自由境界的两个方面的体现,这种理想化的理想自我代表了人类对自身最美好的愿望。

这种说法虽然很玄,但“捉妖记”对东方人似乎有某种熟悉感。如果西方人看周星驰的《捉妖计》,他肯定是不知道捉的是什么,但由西方人导演的英语电影《怪胎战士》却是充满了东方元素。而中国的《捉妖记》《葫芦兄弟》《天书奇谭》等都是动画片,成人向的《山海经》则更为严重,以至于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山海经到底在讲些什么。

如果从儿童故事出发可以很容易解释什么是妖,但当代社会,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对妖的解释也变得更加复杂。《西游记》里的白骨精不再是妖,而成了追求自由幸福的人类,而她的前身是仙;《封神榜》中的妲己不再是蛇精,而成了红颜祸水;《东游记》中的八仙更不是妖,而是人。当代各类影视作品中的白丝妖精、白骨精、狐精等,已经跟人类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捉妖记》中,姜武扮演的白百何父亲、白百何的白爸爸,被小妖怪扮演的。如果捉妖就是吃妖,那捉捉妖怪岂不是也吃妖怪,吃妖怪还叫捉妖吗?其实,在这个无厘头故事中,捉妖是一种打怪的职业,类似游戏玩家,也是一种游戏。

电影《捉妖记》中有一个重要角色小妖王,被众多小妖怪尊称为大王,但在姜武扮演的白百何父亲或者白百何的白爸爸面前,立马变成了小妖怪,白百何称呼他时也是你,而不是大王。片中,捉妖师要捉的妖,也就是妖怪,也不一定是坏事,有些妖怪就像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志向。如果社会将它们全部消灭,只剩下一个傻子,这个世界也就崩溃了。如果社会不存在妖怪,人类还创造什么神话,追求什么进步。

说到底,《捉妖记》其实是谈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为中心,以自我标准来衡量衡量社会,将不是人类的社会力量都妖魔化,这种妖魔化同时也是歧视和不平等。

从西方文化从人类诞生之初,就有对超自然能力者(包括人、精灵、神仙和恶魔等)的想象,并在一定时期内将其形象化和视觉化,这是西方远古神话的源头之一。

而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文化中,早就有对各种怪兽的原始印象留存于民间故事中,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所以,用现在的人类社会发展标准来判断古代人类原始神话,确实该反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