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字五行属是什么?
《说文》云,“方,所止也”。段注,“凡行而有止者,方之形也”。又云,“行有止曰方”。所谓“行而所止”、“行而有止”,指的是行走时,一抬脚就会踩在地方(止)上;或者可以理解为,行进中的“方向”是固定的。 由此理解,方是静止的、定位的。所以,《广韵》中解释为“象”。因为“相像”才有确定的位置和方向。 同时,由于方有定“向”的意思,所以后来也引申出“方向”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言,“方,所往也”。即指所去之处。
另外,古代军队布阵有九宫八旗之形,其中中军居中心位置,左营居左侧,右营在右侧,后军居后,前军向前。这种排兵布阵的方法被后世沿用,并且引入了五行之中。根据《太玄经》中的记载,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性质来描述五个军的方位: 中央戊己土,属土,故称中军; 左边寅卯木,属木,故称前锋; 右边已午火,属火,故称左右翼; 后面亥子丑水土,故称后卫; 前面丙丁火,属火,故称迎敌。
古人对于数字、方位以及五行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还渗透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比如,古代的住宅风水就有讲究。一般坐北朝南,中间的主房是正屋,东西两侧的厢房为配房。而正屋又分为前后厅,主卧室在后,前厅设有客厅等。从五行上讲,正是后为水之位,宜静不宜动,所以住房的后面不宜开窗,以免泄气。
在古代,所谓“方”,指以一定事物为中心的一定区域。引申指区域的四个边界。又指天下太平,四方归一。
从造字结构上说,“方”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方形。古文字的方字,有的在四角上加点,以表示土地的四方。秦篆方在四边加点,并将四边变成四个直角,为后世所承用。从文字来源上说,与“放”同源。本义是并列的,分布的。引申指四方,方向,方形。又指正直,正直,方正,方直。又指成方圆,成规矩。由方圆引申指道理。由并列的引申指两方,双方。由并列的引申指方剂。古代医生施医用药,必以各方配合,故称方。
在中医中药中,方指为了治病消疾而由医者将药物按其性味、功能、主治病疾等属性加以选取和配伍而组成的药方、方剂。所以,引申指管理,安排。方,读作fāng,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有四方、方向、 方正、方直 、 方针、 方向、 方略等。方在中文当中是一个常见的偏旁部首,其部首为方,部首笔画为4,部首外笔画为0-4。
用字方面,在人名中也较为常见。如方舟子,方力钧,方文山。方是中文中最简化的字。在中文标点符号中“♀♂”为方框内的“白”或“田”字。
方字的五行属土,“方”字的金、木、水、火、土的五属性,可按“五音六律化五行的方法”进行分析。此字五行,根据《五音字典》:“方”字的拼音是“fang”,那么它的声母是“f”,属“羽音”,羽音属金,那么“方”字的金属性为1。“方”字的韵母是“ang”,属“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