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发货币么?
2014年-2015年的钱不是印出来的,是借出来的,因为那会处于去库存状态(去产能、去库存、去泡沫),M2的增长大部分来源于贷款的发放。 当时经济下行压力大,为了刺激经济M2的增速目标定为12%。2013年实际M2增长率只有8.7%,因此2014年初就开始加大货币供给的力度,通过信贷投放来刺激经济增长。
当然这不是凭空而来的钱,是商业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只不过之前企业和个人存款到了银行里,通过信贷方式流到需要这笔钱的企业或个体手中,中间产生了利息,也就增加了社会的货币总量,也就是常说的“货币创造”。 这种增加方式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但是边际效用有限。在宏观经济环境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前提下,过量发行货币会带来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不利;而金融脱媒又会减少财政收入,同样对经济发展不利。所以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度的问题。
另外补充一点,现在大家用的移动支付,互联网+等其实是从2013年开始启动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货币增长速度,但是因为支付方式的变化并不会改变货币的供需平衡。
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看,一国货币发行首先是要满足国内经济的需求,其次才是承担国际货币的职能。如果把满足国际货币职能的货币发行也当作货币超发,显然不符合国际货币不断演化的事实。虽然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但其货币发行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1694年就设立了英格兰银行,在拿破仑战争和对外革命战争过程中,英镑已经成为当时重要的国际货币。
20世纪初英国实力相对下降,美国实力相对上升。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美国当时货币发行量较大,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当时美元的超发。二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拥有全球60%的黄金储备,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超过50%。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1盎司黄金固定兑换35美元,世界各国将美元作为自己货币的锚定货币。由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快,美联储不断向其他国家出口美元,以满足其他国家对美元和黄金的双向往来需求,支持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从目前看,美元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元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影响着全球的宏观经济政策。即使从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元仍然保持着国际货币的职能。无论是从全球央行还是私人部门持有外汇储备的结构看,美元都是主要的国际货币。美联储向全球提供了基础货币,满足了各国经济增长中对美元流动性的需求,支持了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繁荣。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为了拯救宏观经济,仍然选择了向全球提供美元流动性,并通过美元低利率解决了危机。所以,在宏观经济危机中,货币当局向全球提供货币流动性是正常的,并不代表货币当局一定会发行超发货币。
从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变化过程看,受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调整,以及受到国际市场利率和汇率的影响,我国货币有短期贬值的压力,但人民币不具备持续贬值的基础。从宏观经济基本面上看,与其他经济体相比较,我国经济仍然是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经济体,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仍有较大空间,能够支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由于我国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水平受宏观经济政策及其他经济体货币供求状况的影响,汇率水平有波动属于正常现象。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下半年,我国外汇储备下降幅度较大,出现了资本流出的状况,但并没有出现持续资本外流和资本外逃,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情况良好,而且我国资本管制相对严格,不能够自由跨境流动,导致短期资本不能够大规模流出,国际上也难以形成持续做空人民币的投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