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多印钞票?
谢邀!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在《新闻周刊》里看到有关报道,本周五(12月4日)美联储将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届时如果美联储依旧按兵不动,那么人民币汇率将会继续承压,央行再次被动降息的可能性则会进一步加大,而目前对于我国而言,能够动用的工具已然不多。
首先,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拥有最后的贷款人职能即提供最后贷款,调节市场流动性供给。同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决定发行货币”,因此从法律上来讲,央行是有权力增加货币供应的。 但近年来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放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当前央行更多的是通过利率中间价来调控利率水平,并且取得了积极效果;同时在跨境融资方面,去年以来,人民银行也通过下调准信用率的方式为外贸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今年8月份之后,央行采取了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就是定向降准和再贷款,分别针对中小型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发放贷款,此次定向降准一共涉及6000亿元资金,其中对民营银行的降准幅度更大,达到9000亿元,还有7500亿元的定向再贷款。之前还实行了存款准备金利率,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以及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工具组合,实现了灵活适度的宏观经济目标。
但凡事都有度,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政策边际效用逐渐减弱,如果货币宽松空间已经打开,下一步恐怕就是大幅降息了。不过笔者觉得这步棋暂时不会走,因为国内通胀依然处于高位运行,人民币汇率又面临贬值的压力,此时如果再度加大宽松力度,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升高,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跌,所以央行此时是左右为难,进退两难。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印制钞票的多少,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欲多则多不许,欲少则少不成”,而是由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决定的。
从理论上讲,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由流通中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的。在商品和价格水平大体确定的条件下,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是由货币本身的流通速度决定的: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慢,即使待售商品和商品价格水平不大,也需要较多的货币媒介商品交换;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快,则即使待售商品和商品价格水平很大,也需要少量的货币。实际生活中,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很多,如人们携带货币的习惯,交通运输、通讯和商业机构的情况,人口居住的密集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季节、风俗等。因此,一个国家究竟需要多少货币,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实际上,货币流通速度总是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表现为若干年的平均速度,货币流通的规律性也是在若干年内表现出来的。因而,待售商品和商品的价格水平决定某一时期总的流通量,这个总的流通量就是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基本必要流通量,具体地说,就是月平均必要的流通量乘以月数。
实际上的流通量往往不可能正好符合必要的流通量,总是大于必要流通量,这是因为除了必要的流通量以外,还要有一定的货币作为保险流通量,使货币供求总量保持相对平衡,从而保证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这个保险流通量的多少,取决于待售商品和商品价格水平的可能波动速度,以及人们对货币可能形成的超过习惯的异常保存行为(如发生战争或社会动荡的时候),也取决于客观情况下的货币自然损耗与磨损。
可见,一个国家究竟印制多少货币,要受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制约,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印得太多,超过了必要的流通量和保险流通量,就会在社会上形成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经济秩序混乱,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因此,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无限制地印制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