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好么?
沈阳大学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49年建校的沈阳机械制造学校,历经沈阳机床厂技工学校、沈阳第一机床厂技工学校、沈阳轻工机械技工学校、沈阳轻工机械学院、沈阳轻工机械技术学院等发展阶段。建校54年来,学校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坚持“依托行业、立足地方、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办学、服务社会” 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沈大精神和“立足市场,围绕产业,服务行业”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4万多名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及地域文化特点的多科性大学。
建校54年来,特别是1996年以来,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形成了以行业产业为先导、以大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为纽带的“产学研结合教育集团”,建立了“学研产城园”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五位一体”育人模式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具有我国南大门地域化特色的“南方模式”。学校现有广州校区、肇庆校区、白云校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校区四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553亩,校舍建筑面积32.15万平方米;图书208.8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500多万元。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本科生18761人,成人教育在校学生3960人。设有17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50个本科专业,拥有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并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24个单位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
学校现有教职工1158人,专职教师77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86人、副高职称20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4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38.4%。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教学名师、省“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省优秀“双师型”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教学优秀奖获得者26人。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硕果累累。2004年以来,新增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名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教学团队2支,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在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两期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学校均被评为“优秀”。学校建有教学实习工厂、综合训练厂和先进制造技术公共平台;建设有广东省数控技术公共实习训练中心、广东省模具公共实习训练中心、广东省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工程建设中心、广东模具CA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省部级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办学原则,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与政府、行业、大型企业联合办学,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共建技术研究中心等途径,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基地”。学校与广州市花都区政府联合建设的白云学院等为校地合作项目典范;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联合申报的“广东省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项目,成为校所、校企合作的标志。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和聘请一批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和指导毕业设计,实现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将实验室逐步向社会开放,提高办学条件的利用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素质高、技能强”的应用型、技能型本科人才,毕业生就业一次签约率和就业率连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充分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积极参与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为地方经济服务工作。2004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和其它纵向科研课题151项、横向科研项目287项,科研经费累计3255万元。科研成果通过产学研工程化和产业化途径形成经济效益33.4 亿元。在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平台体系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