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没有金融?
合肥金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传统金融业,有票号、钱庄等金融机构。票号是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是中国银行业(银行业的前身)的祖宗。
合肥历史上有3家比较有名的票号。
一是位于亳州路上的蔚盛长票号,由山西榆次人王廷相等开办。该票号开设的庄口(分号或分支机构)有安庆蔚长厚、芜湖蔚长茂、苏州蔚长和等。该票号在民国四年(1915年)歇业,前后经营了30多年。
二是位于大西门内四牌楼的蔚泰厚票号,由山西祁县人李善祥等开办。该票号开设的庄口有安庆蔚泰长、芜湖蔚泰益等,它和蔚盛长票号同为一家祖辈分营,属同一“大号”。该票号在民国三年(1914年)歇业。
三是位于大南门内半边街的蔚盛成汇庄,为山西人开办,是在上海五马路(今福州路)的蔚盛成汇庄的分号。此外,在庐州(合肥)城内还设有长裕通、兴隆昌等票号分庄。
当时,钱庄大多集资开张,没有股本金规定,只要入股者同意即可开张,因此庄股多寡不一。如民国初年庐州城内,永和等3家钱庄的庄股为250股,和恒等4家钱庄为200股,福兴等5家为150股,恒源和广源2家钱庄为100股。从1927~1937年,钱庄股额逐渐扩大到200~250股。
钱庄股东不参加经营业务,由柜上办事人员经营,设有司账(即管账)、司柜(即管柜)、伙计(杂役)等。
钱庄经营业务分为“放送”(即放款)和“收进”(即汇款、取款)两种。当时钱庄所使用或收进的货币有银圆、银两(俗称纹银子,用英文字母“H”作小银块的记数单位,简称“个”)、法币等,在放款和取款上又分硬兑、软兑、交兑等方法。
随着岁月的流失,民国以前合肥的钱庄已难于具体考证。据1949年的不完全统计,合肥曾经有19家钱庄,民国26年前歇业的有7家,后开业的有5家,现存的有7家。
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英国汇隆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为代表的外国银行来到合肥,开办外商银行(在华外国银行),他们大多依附在外国驻省领事馆内或租界内。
外国资本银行除对本国商人提供服务外,还有意染指中国金融市场,控制中国的金融命脉,进行经济侵略。他们开设的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放款和汇兑,但放款很少对中国客户提供,大都是对本国公司和个人提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外国资本银行先后撤离合肥,1940年前在合肥的外商银行全部歇业。
新中国成立前夕,许多金融机构纷纷倒闭,资本外流,金融市场混乱。1949年5月20日,合肥解放,中国人民银行合肥分行随军开进。5月27日,军管会颁布规定:一切公私银钱业(包括典当业)、物价、房地产业等一律停业待检。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安徽省军管会金融处、财政处的领导下,对金融机构进行清理和改造。
1953年4月20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成立,其任务是办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贷款、预算内小型更新改造贷款、中央财政专项贷款和国家专项贷款。至1954年止,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通过各分支行对安徽省283个工业基本建设、44个农业水利基本建设单位发放3000万元以上基建投资贷款。
合肥市解放初仅有中国人民银行和人民银行联营的城市信用社。1953年以前,银行机构统称为中国人民银行。为了便于管理国家的经济工作,中共中央从1953年开始对银行的业务进行分工,相继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农村,将农村信用社从人民银行和城市信用社中分离出来,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