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恒”字,《说文》解作“亘”,其言曰:“亘,常也。从辵(音chuò)亘声。”“亘”者,《康熙字典》解释为:“直延貌。”“常”者,《康熙字典》解释为“不出异常。” 由是观之,“恒”的意思也就是一直持续下去的状态,这个状态是静止的、是不变的。
《论语·子罕》记载孔子的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意思是我如果真的一辈子都没法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我只有坐船到海上隐居了。我的弟子中恐怕只有由了吧!由,就是子路啊。这里孔子自比为伯夷,以山行海走象征自己坚守正道,无所通达。子路在,故有“乘桴浮于海”的念头;子路死,遂绝此念。可见孔子的思想是有进境的,他年轻的时候想的是入世,中年的时候想的是“中庸”,老来则追求“德治”和“礼乐”,其实这些都是“恒”的体现——一个“志于学”的人必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产生,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到了这种程度还不断进取就不正常了,这就超越了“恒”的范围,老子称之为“敝兮”,庄子称之为“弊足”。
在《论语·子罕》里,当孔子自我感慨要“乘桴浮于海”的时候,子贡就说他不“志于学”了。同样,在《论语·先进》篇里,当子路问如何才是君子的时候,孔子也说他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能做到像他自己一样。这其实就是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不要陷入自我的执念之中。否则,就像《庄子·秋水》里面说的那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 当然,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觉悟而只是受外在约束而被动地遵守规矩,那就会像机械一样僵硬死板,那就不是自然之道了。所以古人说,要在遵守规矩和不违背本性之间做到张弛有度、平衡调和。这就是“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