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五行中属什么?
“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原于《黄帝内经》“黄帝问曰:天在上为阳;地在下面为阴。人在中间如何理解?” 岐伯回答说:“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你是问阴阳之中呢,还是阴间和阳间的呢?如果说在二者之间的,就是阴阳之脉,也就是经脉。如果说是阴和阳的话,那么人体的背为阳,腹为阴。” 人体结构与天地相对应而设置的。背部为天,腹部为地,手足为四极,督脉、膀胱经行于后背正中线为阳脉,任脉、胃经行于腹部为阴脉。阴阳之分以督脉为界,督脉两侧均为阳,其中又分三阴三阳,正如经络系统一样,其阴阳划分是以经脉的走向为依据的。
根据上述观点,将五行的属性归纳如下: 木——肝、胆 中风偏瘫——阴亏不能制阳,阳气亢盛,化风内动。
火——心 小儿口舌生疮、尿短赤——心火上炎(子病犯母) 金——肺 大咳血——金旺克木,气机逆乱,血离经络。
水——肾、膀胱 水肿——土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肌肤。 土——脾、胃 腹胀——湿困脾胃,运化失司。 木旺克土———吐泻腹痛,形体消瘦。
5.金旺克木——胸胁作痛,肢体麻木。
6.水旺克火——心烦失眠,健忘多梦。
7.火旺克金——皮肤烧热,起红疹。
8.金旺克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9.火土同宫,虚热内生。 10.金水相生,肾阴不足。 根据以上划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排序表 木火土金水 阳性 木火土金水 阴性 金水土木火 你的问题就可以这样回答了: 五行中属什么的顺序应该是,先定阴阳,后分五行。
首先,确定二者的相对地位,是阳多阴少,还是阴多阳少,或是阴阳平衡;其次,划分五行并确定其属性。
中国成语中一直有所谓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而人们认为这五行周流不息,运转不止,所以又将其和时间相联系,而将天下的万物都按照五行给进行分类。比如,将东方、春季、风、爪、角等事物归为木,将中央、土场、夏、雨等事务归为土,而将南方、火、热、心之类事物则归为火,以此类推,这便是所谓的“五行”了。
而实际上根据一些典籍的记载,古人对于五行的理解却并非如字面理解以及现代人理解的那么机械,他们对于五行的理解更接近于一种“气”,并且对于这些“气”的理解也是非常的复杂。比如《白虎通义》中记载:“五行者何谓也?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火相恶,金木相贼,土居其中,制之适平,此五行之义也。”可以看出,古人的五行理解并不是单纯的五样东西,而是代表了五种性质,五种“气”,这五气相互制约,互相消长,使得整个世界达成了一种平衡。
而在这些典籍中,只讨论了五气相生相克,互相制约,互相变化的问题,对于五气的来源、归属并没有进行表述,而《礼记·月令》中则记录更为详细:“子午之月,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卯酉之月,阳气大上,而隤,隤而藏;寅申之月,阳始出,阴始入;辰戌之月,阳气始出。阴气始入。”也就是说,子午月是太阳升起,阳气升起,阴气下降,卯酉之月是太阳落下,阳气下降,而辰戌是太阳在正空,阳气开始升起,阴气开始下降。阳气一直上升,而达到卯酉之月的时候就会“隤”,也就是回落,而后则进入地下。这种说法和现代人对于自然界的理解不谋而合,太阳升起,万物复苏,而后太阳落下,气温下降,万物枯萎,之后沉寂了冬天的地下再次生发出新的生机。按照这种说法,子午,卯酉,辰戌分别以十二天干与五行中四行相对应,那么还剩下的一行——土该对应什么呢?
《白虎通义》中记载:“土者,天之股肱,地之喉舌,生于黄中,出乎中央,四方所共由,故于时为季夏。中央者,四方所宗,万物所错,谓之权衡也。”也就是说,土,是一种中央之气,是四方之气所汇聚而成,所以五行中的土并没有固定的时节,正如前文所说,五气互相制约,阳气上升到一定阶段后,气压变高,密度增大,所以才会在卯酉之时掉回地面,地下之气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在辰戌之时重新喷薄而出。而这种气聚的过程就是土聚的过程,土是中央之气,土聚之处,四方之气所聚,土行旺之时,便是四行为土所所化,即万物从这里开始萌芽,生发。所以,五气最后归化为的便是土气。也就是说,子午为金,卯酉为木,辰戌为水,而四季的土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雄”则是土行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