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肠属什么?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的方式;同时,也指自然界中的五金(金属)即金、银、铜、铁、锡等。 中医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可归结为阴阳两种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高者为阳,低者为阴”。可见,天地之间任何事物都可以分类为阴或阳两类。
五脏之中,心与小肠相表里,归属于阳;肺与大肠相表里,归属为阴;肝与胆相表里,归属于阳;脾与胃相表里,归属于阴;肾与膀胱相表里,归属于阳。 五味之中,辛甘酸苦咸,各有其归经。但“咸者,肾之味”,不论哪一味,最后都要归于肾。
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五味入五脏,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行中,木、火、土、金、水都有各自的阴阳,如木的阴阳是少阳,火的阴阳是小阳,金的阴阳是少阴,水的阴阳是中阴等等。这些阴阳属性可以用数字13579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强弱关系——1为最强,9为最弱。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味道与五行结合起来,推算出每个脏器所喜的味道了。 例如,木的阴阳是少阳,它最喜欢的是酸甜之类,因为这类味道入肝最有效;而土的阴阳是太阴,因为它位于中焦,最怕寒凉,甘温之品才是它最爱的食物。
中医学常用五行学说来分析与阐释脏腑生理功能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学以五行的特性来阐释与归类人体的五脏。如肝为木脏,肾为水脏,脾为土脏等;以五行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分析五脏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生理变化。中医诊断疾病与选择治疗方法及方药等,亦常用五行归类来分析疾病的属性与五脏的所属关系,并以五行相克规律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治疗途径及选用方药等。中医学以五行特性类比、推演、归类,不仅将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等分别归属于五行,而且根据人体各脏与外界自然界的五方。五气等相呼应关系,亦分别纳入五行系统,形成以五脏为中心,外应五方、五季、五气以及五华、五体、五官的多层次、多系统、多环节的以五行为核心并保持相互协调平衡的统一整体,即人体的五脏与外界自然环境中的五方等五个系统相互结合。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又称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主统血,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相表里。在五行中属土。手足太阴经属肺,肺合大肠。大肠上口通过幽门与胃相通,下口通过肛门与肛管、肛门相通,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吸收其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剩余残渣成为粪便,经肛管、肛门排出体外。
根据上述理论,肠脏与脾脏在生理功能上是相为配合、协同合作的,脾的运化功能离不开大肠的传导,大肠的传导功能亦与脾气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有关,二者并称为"大肠主纳,脾胃主运"。二者在生理功能上互为表里、互相为用。病理方面二者亦可相互影响,致使相生相克关系遭受破坏,导致病情变化,症状增多、病情复杂而难愈。在治疗中,必须考虑脾与大肠必须在生理上是相为合用的关系,如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影响另脏腑者,则必须二者兼治,以达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