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企业有军人吗?
老大哥,我来回答! 先放照片 这是今年参加国庆大阅兵的某型导弹装甲车,我负责驾驶其中的一辆。 再放照片 我所在的工兵排,在阅兵村训练的时候拍摄的。 我们的训练场在首都近郊,属于北京军区某部。
我1982年入伍,当时我们部队的营房还是土平房,条件比较艰苦,如下图 这个房子后来拆了,因为要在这里建立阅兵村。 我是1983年到这个部队的,第二年参加过实弹演习,由于表现突出,被领导推荐去考军校(那时候有名额限制),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只过了笔试,最后面试没有被录取。
之后一直留在部队,随着装备更新换代,我的岗位也逐渐更换,从驾驶员、维修班长到技术科科长,一直到转业前,担任装备部部长。 因为是部队直接安置的工作,所以工作也比较稳定。 再来张现在部队的照片 这应该是我最后一张军人的照片了。
现在我国大多数的军工企业都有军人在企业内,这些军人有的在军工单位的保卫和后勤部门工作,有的则是参与军工产品(主要指兵器)的研制和生产,前者和企业职工一样参与产品制造,后者则因为其军事专业方面的特长而成为军工单位内技术专家和骨干。
我国军工科研单位中的军人,大部分是掌握核心军工技术的专家,他们隶属于各兵种的技术研究院,在军方和企业都有编制,享受军方的各种待遇,但是却长期在军方研究院的下属企业中从事技术研究和技术难题的攻关,他们当中很多都是该科研院所中技术最权威和最核心的专家(例如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等),并且担任着企业管理层的副职和主要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在企业中既是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同时也是企业的普通职工,他们为企业攻克了大量技术上和生产研制中的难题,推动了企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在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调回军方,并在军方中继续从事相关技术的研究,使得其军用技术(例如航空发动机性能、航空电子技术等)和民用技术(例如支线飞机、航空活塞发动机、通用航空测控、减震设备等)实现相互促进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