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属五行什么?
子(zǐ)时 23点-0点59分 五行属水 ,此时属冬,万物不兴。
丑(chǒu)时 1点到2点59分 五行属土,此时至寅,万物朦胧。
寅(yín)时 3点到4点59分 五行属木,此时属卯,万象更新。
卯(mǎo)时 5点到6点59分 五行属木,此时至辰,为震之始。
辰(dénɡ)时 7点到8点59分 五行属土,此时居春,万物复苏。
巳(sì)时 9点到10点59分 五行属火,此时至午,阳极盛极。
午(wǔ)时 11点到12点59分 五行属火,阳极之态。
未(wèi)时 13点到14点59分 五行属土,此时夏至,阴极之态。
申(shēn)时 15点到16点59分 五行属金,此时至酉,万象肃杀。
酉(yǒu)时 17点到18点59分 五行属金,此时居秋,万物敛藏。
戌(xū)时 19点到20点59分 五行属土,此时冬至,阴极之象。
亥(hài)时 21点到22点59分 五行属水,此时至子,一阳升腾。
子(zǐ)时 23点到0点59分 五行属水,此时属冬,万物不兴。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日出月亮运行等自然现象归纳出来的规律,每个节气对应一个八字,分别对应自然界和人类的变化规律。
子午属火,寅卯属木,辰戌属土,巳申属金,午酉属金。
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中华时辰”的文化内涵,需要从周易和中医学上来解读。日与夜,昼与宵,阴与阳,是宇宙时空运动中两仪之根本,相错而行,相生相斗而永恒。日主阳,有十二个时辰;夜主阴,亦有十二个时辰,这就构成了一个轮回。
这十二个时辰,以斗转星移的天象为背景和法则。所谓辰,即日月星辰,时辰的本意就是十二星次。《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出于卯,月恒生于寅,日角主春分,月角主治分。”
日月亮出之时即为辰,日月的运行过程即为时,日月合壁的周期即为年,年的长度和轨道的划分标准就是二十八星宿。
十二时辰的名称,起源于十二地支,分别为子(夜半23:00—1:00)、丑(1:00—3:00)、寅(3:00—5:00)、卯(5:00—7:00)、辰(7:00—9:00)、巳(9:00—11:00)、午(11:00—13:00)、未(13:00—15:00)、申(15:00—17:00)、酉(17:00—19:00)、戌(19:00—21:00)、亥(21: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