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在五行中属于什么?
《辞海》中有这样一条解释:“廷,堂阶之通称” “庭”与“堂”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秦时期,人们通常将没有房屋的庭院称为“庭”,如《庄子·秋水》篇中的“夫千里而一庙,五千里而一庭”;而有房屋的庭院则被称为“堂”,如《孟子·梁惠王下》的“贤者与其臣言,莫不有尊卑之序……贤者亦然,可与语上者,固不失其故步;可与语下者,亦不丢其尊严。”
汉代的刘熙在《释名·释宫室》中指出 :“堂,当也,在前当户之处也。”“庭,陈也,所设陈之事多矣。”可见,古代的“堂”和“庭”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词。 不过,后来人们对“堂”与“庭”的区别并不在意。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就认为“堂”与“庭”是同一部位的两种名称。以后历代注家也都持这种观点。于是,“堂”与“庭”便渐渐变成了同义词。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道:“《尔雅》‘堂’谓之‘廷’,是古惟堂之称,今则庭字通行矣。”
时至今日,“堂”与“庭”已没有多大区别了,往往可以通用。如“书堂”(书房)、“学堂”(旧时私塾)、“会堂”(用于开会或集会的厅堂)、“礼堂”(供聚会或举行典礼用的房屋)等,这些用语现在的年轻人也是司空见惯。
吕喜优质答主正房又称上房,是整个四合院建筑物中最高大的中心建筑,一般坐北朝南,讲究的正房高大宽敞,开间较大。通常三至五间,俗称三正房和五正房。正房的正中一间称为堂屋,是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室,也是待客、举行家族式宴席和进行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
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堂屋内设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龛,一般是全家人不许随便进入的。如果是一般的平民百姓家庭就不设神龛,但是神龛的位置是必须要留出来的,这个其实也是对于权贵的一种认可和妥协。堂屋两边的屋子是卧室,一般东边的屋子是长子居住,西边的屋子是次子居住,这也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写照。
按照风水学说和四合院的坐北朝南来论,东方属木,西属金,北为水,南为火。正房是主人和长辈居住的地方,属尊,按方位,位于厅堂之后,属“北”,为水,水生木。东厢房为长子居住,属于长房,也是四合院未来继承人主要的居所,为 “东”,为木,木旺水。
正房后的西侧为什么不能设卧室而是设储物房间的“倒座”呢?因为正房的东是木,西为金,木能克土,而西属金,金生水,设卧室就有水反克木之意,水旺土旺金亦旺,长房就失去了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