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得属于什么颜色?

杭月杭月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问过易学大师孔广亮先生,当时他给我讲了很长的一番道理并且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五行与颜色的关系非常密切,至今依然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把他的话摘抄如下: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总结,它广泛地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而色彩学则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光波、色光谱和人眼的生理、心理反应。虽然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但都旨在了解“色彩世界”的奥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研究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必须借鉴五行学的观点。

首先,我们从古人关于五行的论述中寻找答案。《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周礼·大司徒》云:“以五制法,曰皇极之德,是谓太平。”这里指出了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且是有形可见的。又《礼记·月令》云:“仲春之月……种榆,五辛(即葱),植韭。”这里指出五行是按季节生长变化的植物。再《论语·阳货》云:“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里的五行不是指自然界的事物而是指知识方面的认知。在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够深刻的情况下,把自然界的风风雨雨、花草树木甚至飞禽走兽都归为五行之中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见解也就被保留了下来。 然而到了现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和一种基本粒子构成的。因此有人提出应该用四种基本作用力和一种基本粒子来代替古代的五行说。这种见解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如钱玄同认为:“阴阳,刚柔,动静,虚实,燥湿,寒温,……皆形容语,并非物质也。……故自近代观之,则五行只有金水土木火而已。余两行当废。”李约瑟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不必固守这些传说,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描述太阳作用的一些名词而已。”

其实古人在论述五行的时候并不是把五行看成是静止的东西而是强调五行之间的动态变化——相生相克。正如《易传·乾》中所言:“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又《易传·系辞》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恰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如果我们将古人的这种思想和现代科学结合就一定可以实现古人所谓的“太平世”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