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熬眼睛有什么作用?

邬智颖邬智颖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熬”字用得妙啊! 古汉语里面,煎熬的意思和现代汉语可是大不一样的哦! 在古代,熬是指水煮,熬汤,或者煎煮,这个字眼可没有现代这个字这么粗俗…… 所以古人说“煎熬”,那都是文绉绉形容一些比较美好的事情啦~比如文人喜欢把作诗比作“煎熬”,因为诗是凝练的语言、文字,如同煎熬后留下的残渣一样;

还比方说“煎熬”思念之苦,好像相思病被熬出来了似的-_-||… 不过呢,虽然古人的“煎熬”没有现在的粗鄙含义,但这并不能否认现在的“煎熬”有“煮熟”的意思啊! 所以“热熬眼睛”就相当于“热敷眼睛”嘛~ 只不过古人都很讲究,不说“热敷”而说“煎熬”而已…… 当然用“煎熬”来形容热敷,显然是不准确的。 因为中医传统的外治法里面,“熬”可没说是“热熬”。 而且这个“熬”也有“久蒸”的意思——这就更不符合“热”的定义了。 其实中医的外治疗法里,“熬”一般都是指“凉熬”。

比如在《理瀹骈文·卷上》里就讲到用薄荷冰片膏敷脐治疗小儿夜啼,方法是: “用浓薄荷水浸药糊,掺冰片末三、五厘,搅匀摊在纸上了,于灯下烘热,令药贴脐中,再用纱布绷带绕腰紧系。如此一夜,明日即安。”【注】 这用法可不比现在方便啊~~得在灯下烘干!要是能提前把药焙热了该多好啊~~~ 果然在另一处又看到了“焙热”: “再取朱砂,微焙热研,另炼香油适量,拌酱敷脐上,以软布罩之,每日朝暮各换药一次……”【注】 这“微焙热研”,“焙热”用的其实就是“微火烘烤”的意思,与现在的“微波炉”可没有什么关系哈!

总之,古代医学文献里提到的“熬”,可没有一个是像现在这样理解的哟~~~~ 至于题主说的“这样做有用吗?会不会有害?” ——我只能说有用但有限,且存在风险。 为什么说有“用”呢? 因为热敷可以疏通眼睛周围的经络,从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人上了年纪,血液循环就会逐渐变得淤滞,所以老年人会经常出现眼胀、眼花、视物昏花等情况,这是血液循环不良造成的。 用温热的东西(如毛巾、热水袋等)敷在眼睛上,可以让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通更加顺畅,从而改善眼部不适。

为什么会“有限”呢? 因为眼睛周围有很多穴位,用热毛巾敷眼睛,只能刺激到这些穴位,无法深入刺激眼部的核心区域,因此效果自然有限。 如果想更好地滋养双眼,不妨试试以下两个小方法: 1.揉按太阳穴 每天清晨,我们可以用手轻轻按揉眼眶四周,用手指由内往外打圈的方式按摩太阳穴,每次30下即可。

2.熏洗双眼 取菊花50克、金银花50克、桑叶50克、薄荷50克、苦丁50克,放入锅中,加清水煮开,然后改用文火炖至汤汁变色,趁热熏蒸眼部,待温度适合时(不烫手了),可用干净毛巾蘸取药水清洗双眼,早晚各一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