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字的五行属什么?
吴(w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黄帝之第12世孙周文王的第四子虞仲被封于吴国(今江苏省吴江),后世子孙以国为姓。这是吴姓最古老的一支,史称吴氏正宗。吴王阖闾死后,夫差的父王吴王寿梦的第五个儿子季札因为崇尚道德而拒绝继承王位,在封地延陵(今江苏丹阳)成为首任延陵季子;到他的曾孙周章时,因周朝东迁洛阳,故都镐京被西夷所占,为了避开犬戎入侵、维护周室尊严,周平王便将秦国的12个县划给周章以安定其心,并封其为诸侯王,称吴国王族,周章即为吴国的第一任国君。吴王吴王寿梦的第5个儿子“季札”的后代中有一支叫“季简”的人,他的后代中有一个人叫“吴芮”,他在秦末时反秦自立为王,史称衡山王。汉高祖刘邦立后,吴芮投降,他得到刘邦的重赏,被赐封为长沙王,并将原属楚国的故地封给了他。到了吴芮的孙子刘贾这一辈时,由于刘贾跟随刘邦打仗有功,他被汉朝高祖刘邦分封为荆王,后来又改封为荆蜀王。
到了吴芮的玄孙刘贾的这辈时,天下已经大体太平了。有一次,刘贾和英布一起带兵攻打南越国时,不幸中了南越国的埋伏,他们二人均被活捉,后来都被南越国杀死。这样,吴家的大权便落在了刘邦的另一子刘濞的手里。刘濞是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的四弟,因为他母亲薄姬的地位比较低贱,所以他在吕后在世的时候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等到吕后死后,他便与自己的几个弟弟一道被分封到外地去当王侯,其中刘濞被封为吴王。刘濞即位之后,吴国势力日益强大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吴国由于与汉朝中央的矛盾激化而被消灭。但是,在汉武帝消灭吴国之前,吴国的许多贵族早已移民至江南一带居住,他们的子孙后代则继续繁衍下去。因此,吴姓后人皆尊奉延陵季子为得姓始祖。 2.出自妫姓,舜帝的后人陈完在周朝担任齐国的司徒,其后代有一支以"田"为姓。传到田和时,他把齐国变成了自己的王国,自己也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齐侯。当时,齐国有一个名叫康公的人物,他对田和的作为并不认可,于是就将田和驱逐出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命令田和将封地名正言顺地改为齐郡。此后,齐国康公的后裔们纷纷改名换姓以求自保。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个叫做田昭子的族人。他的子孙为了纪念祖先,便在姓前加了个"孟"字,于是便有了孟尝君这个称号。 到了汉代时,孟尝君的后人又改田为吴。从此,妫姓吴氏诞生了。不过,虽然他们是孟尝君的后人,但他们却没有得到过孟尝君家族任何特权,因而也没有人认他们为孟尝君的后代。
3.出自古吴姓。据记载,商朝末年有个大臣叫吴太伯,他是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为了不让父亲将王位传给自己,他与自己的二弟仲雍一同出走到了东南的荆蛮之地。在那里,他们以砍树开荒种地来换取其他部落的财物,并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附近的部落,使他们归顺于周。
后来,吴太伯的德政被当地人广泛流传,连周边的部落首领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就这样,吴太伯成为了当地最有威望的首领之一。而在后来的发展中,吴氏子孙大多以居住地为姓,成为著名的古吴姓氏。如今江苏苏州及无锡等地仍有不少吴氏家族的后人。 4.鲜卑族有复姓独孤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把姓氏改为单姓吴。此支吴姓是当今吴姓人口最多的一个组成部分。 得姓始祖:吴泰伯。
吴姓的起源可追溯到西周王朝初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说,上古圣君虞舜的第五十六代孙,名叫吴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当他父亲想将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季历和第四个儿子姬昌的时候,泰伯就与二弟仲雍,为了逃避父亲的逼迫,逃奔到了南方的荆蛮地区(大约是在现在的江苏长江以南以及浙江北部一带)定居了下来,并且还以当地土著所居住的村落名称中的“吴”字为自己的姓氏,以此来表明自己不再回归故土的决心。同时,泰伯还将中原地区的礼制和文化带到了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得荆蛮人的爱戴。
吴泰伯是吴姓人的得姓始祖。吴姓的其它三个来源均属于外姓改姓或者避讳改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