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五行属什么劲?
《说文解字》给出的“静”字的解释是:“静,审也。从青,争声。”可见,静的意思就是“冷静地审查、审视”。 这种“审查”的对象是什么呢?段玉裁注解说:“凡物之静,无非动者也。”“静”的意思是静止的物体都带有“动”的性质——因为它们毕竟是静止的。同样,人体如果保持“静”的状态,也就是让内脏和肌肉都处于不运动的“动”(活动)状态。所以中医把人体分为阴阳两个系统,用五行来对应描述,其中“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这三脏属阴;而心主血脉、肺主气(血),这二脏属阳。
我们常听人说“心平气和”,这里的“平”就是阴阳平衡,心平和了,五脏才能协调。人处于安静的状态,身体的阳气就会内敛,各脏腑的功能就能得到恢复。所以中医养生特别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行、住、坐、卧乃人生无可离开的四种"生命现象"。佛家称之为人生四威仪,道家称之为四禅境,而传统武学称之为四式桩功。
四式桩功是静功的基础,它包含着非常深奥的功理和巧妙的功法,通过四功的演练而使人体形神俱妙,精神内固,内外合一,达到精、气、神的圆满和充沛,为练拳及健身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它对练拳和炼精化气、炼气还神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古人把四桩功称为练功的"无上妙法"。习练四桩功必须按照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之口诀的要求去反复修炼。四桩功的练法是:初练时每势10分钟,行坐互换,周而复始,反复习练,逐步增加时间,以舒适为度。行如风:
两脚前后开立,距离约一个半至二个肩宽,左脚前弓,右脚后蹬,上体自然松正,目光平视,舌抵上腭,鼻慢细呼吸,两手自然下垂,放在两膝上,两肩、掌心微向上,虚腋松肩,沉肘端臂。在站立时必须在上虚下实的状态下行前后的轻移。要求下肢内气相合,内气运行到脚跟处下沉上提而为一个自然交替循环;上肢内气相合,内气上升于胸腔前上方数寸处下沉上提而为一个自然交替循环;下肢与上肢的内气汇合于丹田,丹田之气下沉上提亦为一个自然的交替循环。全身的重心始终保持在中央前下垂,从而呈现出平衡稳定的状态,其周身之气力则通过内劲的转化作用而呈螺旋式的向前方喷放,这种体态和内气的运行特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磁场,形成了以丹田为核心的整体运动形式。行如风以神行为主,以气沉丹田,周身内劲合于丹田而产生内气旋转、运行和喷放运动形式为特征。
立如松:
在行如风的基础上自然伸展右腿收回左腿即成两脚平行开立的立如松。左足立在原右足印上,两腿直立,五趾抓地,双目远眺或平视。两臂自然放松下垂,松肩直臂曲肘,沉中悬,上虚下实左右虚实相等。要求全身内劲上拔下坠,周身正直,八面支撑,气势饱满,精神内固,其运内劲的特点呈柱条式的上下贯通和喷放。立如松以气行为主,由神气相合作用而产生整体刚直挺拔的内劲为特征。
坐如钟:
左腿在前右腿在后的盘膝跌坐在垫子上或床上,两足相叠,左足在下,足心向上,右足在上,足心向下,正身直背,双膝下垫上一软垫。上身姿势与站桩无异。目光正视前方,两臂自然伸出置于两膝上,两肩掌心微向上,沉肘端臂。其行气方法以立如松之气行运法为基础,由上向下为柱条式的上下贯通和喷放,以神气相合作用而产生刚直挺拔的内劲为特征。卧如弓:
右侧卧而睡,左手经后脑勺放于右肩上,右手伸直放于右腿前,两脚尖向前,微有意识地将内气缓缓运行于后脑勺,使之充盈温热舒适,心静而睡。其要领是松静入眠,周身舒展绵软而勿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