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如何观音?

皮蓝昕皮蓝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事实,目前气象科学还不能精准预测天气。所谓“某某天气将急剧恶化”或者某某地方会有“特大暴雨”等情况,都是还没有发生,但存在发生可能性的情况。 其次,任何预测都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不同渠道、不同方法、甚至不同的科学家做的相同的事情,最后得到的结论都可能不一样。这主要是由测量误差和不确定性的来源多样性造成的。比如,同样对大海进行观测,由于距离海面的高度不同(飞机、浮标等),获得的资料也会有差异;又比如,计算气温的时候,用百叶箱里温度计测量的数据与用卫星测量的数据,也很有可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等等…… 最后,尽管目前气象学还无法做到精确预测,但随着数值预报模式的不断发展,综合各种信息,准确预测天气已经变得越来越可能。

最近很多回答都科普了天气的复杂成因,我也觉得应该向公众传播这样的理念——天气不是神鬼玄学,也不是某种特定规律产生的结果。天气就是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的综合体现,而每一种物理现象又有无数的可能导致其发生的因素。 我们只能不断尝试,把可能导致的因素都逐一列出,构建出尽可能准确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进行模拟,才有可能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很震撼!

举个例子吧,前段时间福建暴雨,很多人问为什么突然就下了大雨呢?其实,从5月27日开始,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回波就开始逐渐加强,到了31日就已经达到极强程度了(6~12小时降水量已达50~90毫米)。但是,在5月28日前后,福建省主要城市的预报仍然为晴或多云,直到29日后才开始转为雷阵雨。这就是因为科学家们一直在不停更新资料,调整算法,虽然最终的结果还是不能百分百准确,但却能尽可能接近现实。

所以,下次再看到关于“XX节气到来,暴雨将至/暴雪来袭”“北斗指向XX,南方雷暴减损”“X星逆行,XXX将被加强”之类的文章,记得泼盆冷水哦。

弘敏嘉弘敏嘉优质答主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民间自古就有根据云的形状、走向、颜色等来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例如我们熟悉的“乌云密布”、“黑云压城”、“天黄闷热”等形象的词语,都表达了人们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要下雨了,甚至要下大雨、暴雨。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考察,这种经验来自人们世代的生活积累。云的形状、方向、色彩是水汽凝结的结果,它与整个大气的运动状态相联系。

实际上,我们对于天气变化的预兆不只是云的变化,气象谚语中有许多是以云为观测对象的。例如“棉花云,雨淋淋”,说的是当大气比较潮湿的时候,在高空有较强的扰动时,湿空气上升,在云中形成大而重的冰晶下落,将其他的冰晶粘成絮状,因此云体比较松散,人们把这种云叫做“冲积云”,而冲积云出现的时候往往预示着本地区上空有较强的空气扰动,预示天气不稳定甚至有雨。类似的还有“猪嘴状云,雷雨下不停”、“云交云,雷声紧”等。

还有一类是根据天空中不同高度、不同性质的云它们之间位置关系的变化来判断天气的谚语,有比较流行的童谣“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棉花云,雨淋淋”、“乌云接驾,不阴就下”、“云往东,刮大风;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晒干麦。”、“天有城堡云,地上雨淋淋”等等,都是比较形象又有使用价值的谚语,可以作为我们的科普知识加以掌握,用之于生活实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