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月宝宝能学走路吗?
八个月的宝宝已经会爬了,大多数宝宝会在6到10个月之间学会爬行;当宝宝学会站立和扶着东西走的时候,说明宝宝的骨胳肌肉群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肢体行为。 这个时候是培养宝宝独立意识的敏感期,也是帮助宝宝学习各项生活技能的关键阶段,当然也包括学习走路。所以父母一定要利用好这个黄金时期,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练习走路的阶段,家长要注意不要过于着急让宝宝学会跑,应该循序渐进,以免发生意外。首先让宝贝学会双脚并拢向上跳、单脚跳、原地踏步走等基本动作,再慢慢增加难度,练至奔跑。 在练习走路时,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段,比如在给宝宝喂奶后或睡前,让他站得稳一点,然后父母各拉住宝宝的一只手进行练习。
如果宝宝出现疲劳、头晕等情况应立即休息。同时提醒爸爸妈妈们:无论宝宝走了多久,多漂亮,都不要吝惜你的夸奖,“哇!宝宝真棒”、“宝宝最厉害了”之类的言语鼓励是必须的哦!因为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带给宝宝无限的动力。 除了生理上做好各项准备外,心理方面也要给与足够重视。多数情况下,宝宝学步期间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如害怕自己摔倒或碰到硬物而伤到自己,因而表现出紧张、情绪波动等等。这时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应对,给予充分的鼓励和爱护,这样就能消除宝宝的恐惧心理。
学会走路,是宝宝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太溺爱孩子,过早让宝宝站立、学走路的例子屡见不鲜。其实,家长应该明白,宝宝走路应按照其自身发育规律进行,过早让宝宝站立和走动,可能会使宝宝的脊柱和髋关节受到影响,而形成腰椎、髋关节畸形甚至“O型腿”等情况。
通常1岁左右的宝宝开始学走路,从会走起到能够平稳行走大约需要1年时间。对于8个月的宝宝,家长应多鼓励他多趴着,这个月龄的宝宝对姿势的兴趣在逐渐增加,他们能用手、胸及膝盖支起身体,使胸部抬得很高,能用上肢支撑身体重量,在床上能向前移动身体。在此基础上鼓励宝宝向想要拿取的玩具伸出身体,这时如果宝宝能用一只手支撑身体,另一只手向前伸出拿取玩具,爸爸妈妈就用力托住宝宝的下腹,并帮助宝宝稍抬起身体,使宝宝能用下肢来承担身体的重量,并能向支撑手对侧迈出一步,以拿到玩具。这样就能锻炼宝宝的站立能力,为日后学走路打下基础。
过早让宝宝“学走路”,会因宝宝运动发育的结构、神经肌肉与相应运动技能的发育配合不好而受到影响,如歪腰、斜臀、跛行、足内翻、足外翻等,而且过早让宝宝行走,还会影响宝宝语言和应人应物能力的发展。在10月龄以前训练宝宝学行走,1岁半~2周岁宝宝出现运动发育异常的几率较高,有报道认为这个几率可高达5.0%。因此要提醒家长,当你的宝宝在10月龄前还不会“走路”时,不必为宝宝将来的发展是否比其他宝宝慢而着急,也不要采用大人双手扶着宝宝的腋窝或者让宝宝站在大人的腿上走路等错误方式来教宝宝“走路”,因为这样的训练不符合这个月龄宝宝的运动发育规律,不利于宝宝运动发育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