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火弱怎么旺火?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五行火弱”是个伪命题! 五行学说来自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把世界万物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物质)的运动变化,并且以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来解释自然界多种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阴阳五行的“行”字,本身就有运动、循环的意思;五行是建立在动态基础上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金、木、水、火、土。所以用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去生另一行,或者克另一行都是没有问题的,不存在“弱”的问题。 “五行土中存金”“火上烧金”“金生水”“金克木”……这些说法都没有问题。
题主所说的“强木克制中土”也没有问题,但是“强木”又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木真的很强的话,那它应该是从土中出来的,而不是压制着土。其实,这个“强”只是相对于水而言的。 另外就是,中医所讲的五行,和周易八卦以及八字六爻所讲的五行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不能混淆。
中医学中用的五行是生克的概念,强调平衡,比如木生火,那是说,当阳气升发太过的时候,需要木来疏通阳气,防止阳亢伤阴;而火生土,说的是阴虚燥热的体质需要通过多吃土类食物补充体内的津液,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维生素B族和高蛋白食物。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五行生克。 还有,五脏的五行属性和人们常见的地支三合局、六合局以及十二长生图里的五行属性也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总之,五行之说过于笼统宽泛了,缺少可操作性。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讲,它属于哲学范畴,而不是自然科学。这个问题只能这样问了:如何让自己身体中的火元素增加或减少?答案当然是吃食物啦~
火为夏季的主气,夏季气候炎热,植物繁盛,火旺时,其热可上炎,下炎,外炎,内炎。上炎则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齿痛,吐血,流鼻血,头晕;下炎则便秘,尿血;外炎则痈肿疮疡,丹毒;内炎则呕血,咳血等。火性开泄,若暑热之邪,侵入肌表,可致汗泄无度,小溲短赤,烦躁不安,甚至突然昏迷,抽搐等。火(热)是发生各种热性病邪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见到的红肿热痛等症征,大都属热为病的情况,属于火的病证有热疮、红崩、咽喉、丹毒、胃火、内热心烦、外热心浮。
在五行学说中,火有生化和镇降两个方面。生化方面为人身体内的血液和热量;镇降方面为目、舌、喉、血、脉。火生土,所以火能滋养脾胃;火克金,所以能镇降肺气。火太过则土温散,或过热而枯焦,其太过表现为消化不良、腹泄、便干烦渴;火不足则脾胃寒凉,气血不足,其不足之症表现为消化不良、便稀无度、月经量少色淡、身体虚损、发秃。火生化不足,镇降亦不足,外在表现为体态瘦小、口于少语、面部潮红、脉搏细数而弱、易患神经衰弱、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
旺火,可取少泽穴,按五行,肺经为心经所不胜之金,肺经起于中府终于少泽,由内而外。按《难经》病传之逆传顺传论证,可宣泻肺金清心火。心经有热,上炎,取少泽穴,由外而内,逆经气而行泻之即可清其心经之热。心包经代心受邪,其手少阴经之热甚矣,热传于肺,出现惊悸怔忡,烦燥不安,面赤口渴,咳痰带血,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等症。当采用三棱针针刺少泽穴,或点刺出血方法,以泻肺经之旺,而清泻心中之热,自然达到治病愈病神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