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方阵?

都鸿娅都鸿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方阵在近代化战争中的弊端了嘛。 很多人应该不知道,古代的中国其实是轻骑兵和重骑兵并重的军事体系。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骑兵的军备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西方,原因就是马镫的出现(注意,不是发明)。有了马镫之后,重骑兵的机动力不会比轻骑兵差多少的情况下重骑兵在冲击作战中完全取代了轻骑兵的地位。

这里要说说为什么马镫对重骑兵如此重要——马镫让重骑兵在冲击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坐骑,保证冲击的稳定性,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被甩出去(想象一下在没有马镫的环境下骑马冲刺时如果被甩出去会怎样……) 而轻骑兵的作用则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轮打击,也就是“重骑兵冲锋,轻骑兵跟进射杀”的战术。

为什么是轻骑兵打最后一轮呢?这是因为重骑兵的装备决定了他们只能冲击一次,而轻骑兵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来回跑几个回合。当然,轻骑兵除了近战砍杀之外还有远程射击的能力,这也使得他们在阵地战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无论轻重骑兵,他们的战斗模式都比较接近现代的重装甲兵和轻装甲兵的概念了。

但问题是中国在近代之前是没有重装甲兵和轻装甲兵的概念的……所以,就没有方阵咯~ 以上都是基于冷兵器进行的探讨,至于火器时代的中国军队是如何建立阵型的,请参见 @炸雷 的这个答案—— 中国的近代化起步比较晚,再加上内外交困的原因,中国在近代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以至于很多人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总是说“要是当初怎么怎么样就好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要看到的是,我们在和列强比拼进步的速度,这在任何时代的战争中都是很危险的。

上官依娅上官依娅优质答主

方阵是中国古代的军事编制,中国从商朝开始就已经开始有方阵了。商朝末年的牧野之战,据称周武王出兵的时候就有虎贲5850人,王御2000人,八士3辆,诸侯车300辆,甲士4500人,马兵720人,投戈兵70000人,步卒60000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虎将来源。

商纣王是东夷族,崇拜虎,因此虎贲是商纣王的亲兵,相当于清朝的御前侍卫和亲军营。牧野之战,作为商朝统治者奴隶主阶级的军队,毫无斗志,商纣王的兵车的轮子还没来得及卸掉就开往了牧野战地,所以被武王的周军大败,

这就是“前徒倒戈”的来源。商纣王在鹿台自焚,天下归于西周。由此可见商朝的末期,已经是车阵、步兵方阵相结合的制度了。到了周朝、秦国继续对军事阵法进行了演变和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就多处使用了车阵的战法,其中著名的有晋阳之战、赵魏之战、燕代之战,对楚国之战。

但是以上所述都是兵车方阵和士兵方阵配合进行的作战,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士兵方阵为主的阵法。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40万赵括赵军和40余万秦军都是以方阵为主的士兵方阵。

后来在秦朝时,方阵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包括著名的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刘邦的部下韩信多处采用的士兵方阵。后来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军阵制度继续对军阵进行了发展和完善。著名的霍去病西击匈奴的战争中多处采用士兵方阵的办法大败匈奴军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国的军事制度都是沿用的魏国曹操时期的军制,方阵是那时的最主流的军队编制。

后来隋朝和唐朝初期也都一直沿用方阵的办法。唐朝的天宝战争安禄山反叛。当时的唐军和范阳叛军都是以方阵为主的。但是唐军由于国力的耗尽,军队战斗力和战斗力都不如范阳叛军,在潼关一战中,李嗣业的陌刀方阵,和哥舒翰的8000骑兵拼死一战,依然没有阻击住安禄山大军,最后不得已打开潼关,导致长安沦陷。西安全城洗劫。

后来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唐朝大将的领导下,唐朝军队与叛军在北线展开搏杀,唐军也一直采用方阵的办法,最后在河北消灭了叛军。长安收复,唐朝度过危险继续延续了200多年。在开元年间,唐朝再次征伐匈奴,彻底击退了突厥军队,从此唐朝国力达到巅峰,开元盛世。

宋朝建立之后,吸取唐朝藩镇节度使兵权过大的弊端,对军队的指挥系统进行了改革。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全国的兵权全部收归中央,宋朝对军事编制不再采用方阵,而采用营寨和军镇的办法进行军事改革,每个驻防军队不超过1万人,军镇分别归驻地节度使管辖,节度使接受中央的指挥和领导,因此宋朝是军镇营寨制。

明朝时期采用卫所制。清朝是八旗和绿营兵制。“方阵”在宋朝结束之后就再也没有采用过,在宋朝之前的几千年中,一直是“方阵”作为我国军队的战斗基本形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