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企业是什么?
“夕阳”一词通常指运动场上,临近终点的比赛项目。现在用于比喻企业到了中年时期,即成熟期、衰退期。 当然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并不十分精确。因为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讲,任何企业都无法逃避由朝阳到夕阳的过程;就像人一样,没有永远正值壮年的人,也没有永远耄耋的老人,只有不同时期不同的人。
所以,对大多数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而言,所谓“夕阳”只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正在崛起的互联网新兴行业而言,传统行业大多处于夕阳阶段;而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很多传统行业原本位于夕阳阶段的业务领域又获得了第二春。 比如,当智能手机全面替代功能手机之际,传统通信行业的运营商们处于夕阳状态;然而,当4G时代来临,视频通话和视频会议兴起,大家又看到了这些运营商的希望。
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其处于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是不同的,“夕阳”与否自然也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但无论如何,“夕阳”二字都提醒着人们,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企业,成长总是与衰老并存。有成长就有希望,有衰老自然也就会有沮丧。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企业所处的阶段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以使它健康地成长,是管理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夕阳企业是指在行业兴盛时期曾创造巨大的财富和效益,曾是骨干和中坚,现在由于设备老化,竞争无力,效益下降,成为企业中的老大难。如同夕阳即将落山一样,因此有人称之为夕阳企业。
1、夕阳企业的成因及特点
有的行业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有特殊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在市场经济的海浪淘沙中,有的企业在该行业处于不败之地,当该行业没落时,企业虽然也不断努力改进技术和经营管理,但已无法改变企业整体上落后的现状。这种企业在社会的各行业是大量存在的。其主要成因及特点表现在:
效益低下,设备技术落后,无发展后劲。长期在落后企业工作,职工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竞争、进取意识都较差,惰性大,既得利益观念、平均主义思想严重。由于该行业在社会上已逐步萎缩,加之该企业效益差,没有活力,因此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人浮于事,一些青壮年劳力不在岗,企业内实际操作的人员年龄老化。
由于市场竞争,业务量锐减,企业已失去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着人才和资金的流失,企业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差,甚至陷入入不敷出的绝境。
2、夕阳企业的发展对策
夕阳企业的出现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一方面,大量夕阳企业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生产要素生产力的提高和再就业工程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具有优良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作出过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遇到困难的老企业、老单位、老职工,理应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一员,需要社会以人道主义精神给予关心和帮助。
就企业本身而言,必须进行有步骤的改革,逐步地、合理地进行调整和转换。转换的目标主要是改变企业原有体制,使企业重新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其基本途径有:
转机制。即由国有独资企业逐步转变为股份制企业,从而逐步走向市场。由于夕阳企业大多为国有独资企业,普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缺乏活力,因此,必须通过股份制改革,对人员进行分流、精简,使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符合“三三制”原则,即原企业留下三分之一,妥善安置三分之一(下岗分流,内部分配),富余出三分之一。通过实行公司制,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三驾马车”,使企业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通过转机制,进一步强化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工资浮动制。通过加大分配的差距,使工资分配真正发挥激励机制的应有作用,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转方向。即转产、开发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已完全萎缩了的旧产业、旧行业进行彻底的淘汰、改造和转产。转产项目的选择要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论证,应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技术为支撑,以人才为后盾,以管理出效益”的原则进行。转产项目的开发要立足于本企业的技术骨干人才,充分运用老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以人才带动转产项目的开发和生产。
转观念。主要对转产后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根据新的转产项目进行定向的技能和理论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家更新观念,掌握新的技能和操作方法。通过技术培训,使大家在新的转产领域中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转产项目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原企业的人员素质和专业爱好以及市场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