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天气有哪些?
1.高温高湿:指气温在35℃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上的天气。这种天气出现时,人们会感到热难耐。 高温高湿天气易引发中暑、热射病,同时夏季也是疾病多发季,需注意做好防暑、防虫、消毒等工作。
2.高温干旱:气温在35℃以上,日照充足,降水极少,土壤失水较快,人体感觉极其干燥炎热。高温酷暑期间,除了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外,还要预防因高温引起的“情绪中暑”。
3.高温暴雨:这是高温和高湿相结合的恶劣天气。高温持续,雨量增大且分布频繁,高温高湿导致气压低、空气浑浊、能见度差。在这种天气下,人容易中暑,细菌也容易滋生。所以,此时应减少出门,必要时应开启空调降温;注意室内通风及卫生,多饮水,保证身体正常代谢。
4.暴雨:指降雨强度很大的雨。由于下垫面条件改变,使雨水无法顺利向下渗,只能向周围扩散,形成漫流入行;或遇到障碍,形成涡流,造成积水。这时,容易发生内涝和地质灾害。 暴雨来临前,有关部门应及时切断室外电源,户外作业的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到安全的地方暂避;暴雨来临时,应注意收听、收看最新天气预报,尽可能减少外出,如必须外出,则要备好雨具,并尽量避开广告牌等可能造成伤亡的地点。
5.雷电:主要是指大气中存在的带电粒子,它们大多由云层中的积雨云产生。这种天气发生时,有时伴有狂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在旷野里行走,最好远离大树和广告牌,以防雷击。
常见的天气有雷暴、霜冻、连阴雨、伏旱、寒潮、雨淞、风雹、雾淞、大风、大雪、干热风、冻雨、大雷、大冻、暴雨、伏旱、寒潮、热浪、龙卷风、沙尘暴等等。
霜冻
霜冻指在农作物生育期内,地面最低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的现象。根据霜冻发生的季节,可将霜冻分为“早霜冻”和“晚霜冻”。“早霜冻”又称“初霜冻”,常常出现于秋季,也可出现于盛夏发生的冷空气活动较强的早晨。“晚霜冻”又称“终霜冻”,出现于春季或初夏因寒潮南下而使地面最低温度低于0℃的现象。
连阴雨
连阴雨指接连几天出现的降雨现象。如春雨期间常有5天以上连阴雨出现,长江以北地区秋季连阴雨,西北地区秋季连阴雨等。这种天气,常使土壤过湿而影响作物播种出苗,易发生霉烂,影响人们作户外活动及交通运输。
伏旱
盛夏季节,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常出现长时间无雨而气温很高的现象,称伏旱。此时是我国东部地区农事紧张的“三夏”大忙季节,如遇伏旱,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寒潮
寒潮是一种自然现象,是造成我国大范围气温偏低的主要天气,它伴有大风、雨雪和冰冻天气,农作物易遭冻害。当寒潮袭击时,应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和上网浏览有关寒潮的专题气象服务信息。寒潮发生以前,要及时收盖大、小农畜,做好人、畜和果树防寒准备工作;有关部门要疏通沟渠,及时采收和保护越冬作物,防御冻害。寒潮期间,要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减少户外活动,增添衣服,防止冻伤冻病。如果出外,需穿上保暖的衣服;遇到大风时,躲进最近的安全场所暂避;要注意交通安全。寒潮带来的雨(雪)、冰冻等天气,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和中断,有关部门要做好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安全保护工作;还应做好水管和自来水表等的防冻裂工作。寒潮过后,天气寒冷,仍应注意预防冻伤,并做好人畜的保健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