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怎么画儿童?

禹椤琪禹椤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杜甫是个好爸爸,他不但热爱自己的孩子,而且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同样关怀备至——虽然他自己也处在人生的至暗时刻。 公元759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杜甫作组诗《羌村三首》,描绘了战乱年代家乡蜀中的景象和一家人的遭遇。三首诗中两次出现儿童:

其一首写家人初遇的情景,“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其二首写乡居生活,“童稚参差睡正浓,老夫慵整鬓萧蓬松。”

其三首写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歔。” “童稚”的“稚”字是杜甫原诗用字,这里为了读起来更流畅改为“童”字。可见这些无拘无束、充满天真童趣的孩子们让久经离乱的杜甫感到格外温馨。

其实这首诗在描写孩子们的时候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杜家的两个孩子一个五岁,一个才两岁,但却已经很有礼貌,懂得让着比自己年纪小的弟弟了;而邻家的两个小孩却“参差睡正浓”,说明这两个小孩年纪可能更小,而且睡觉不老实,东倒西歪。 这让人不禁想起宋朝著名诗人苏东坡和他的儿子苏迈、苏迨,还有女儿苏小妹,苏轼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云梦麻源,行歌踏月寻春去; 吴王故宫,夜夜愁如春水涨。 上联描写的是一家人游春的场景,从这幅画像上看,苏轼的两个孩子一个六七岁,一个刚两岁,也是很有礼貌、很懂事的样子,让苏大诗人感到颇为自豪。 下联里“夜夜愁如春水涨”里的“夜夜”显然不是指时间,而是指失眠的夜晚,苏轼在此自喻,说自己的忧愁就像春天涨水那样无法遏制。这副对联看似描述的是苏家孩子们游玩时的场景,但其实隐藏着苏轼自己的心事:那时宋辽对峙,西夏崛起,外患不断,所以“夜夜愁肠”其实是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学问很深,但生活也并不顺利。他从21岁开始备考进士,结果考了十年才考上;做官后不仅被贬官,还被流放到边疆地区。可是无论生活如何坎坷,我们总能从他的词句中发现他的豁达,找到属于他的生活中的小美好——“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像东坡居士这样的大文豪都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态度,何况是我们呢? 面对生活的磨难,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微笑面对,也许你能发现另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