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婴儿吐奶怎么回事?
1. 宝宝胃呈水平位,胃部易受食物的挤压而变膨隆,贲门括约肌较松弛,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这样就会使胃的容量变小,食物很容易反流到口腔中;同时婴幼儿的食道较窄,一旦奶水吸入气管后不易排出,容易引起窒息及肺部感染;另外宝宝的消化系统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较少,且活性低,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差。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宝宝的吐奶现象较为常见。
2. 喂奶量过多或次数过频引起溢奶。由于新生儿的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每天能够摄入的奶量是一定的,如果喂奶次数频繁或者每次喂的奶量过大就会造成消化不良而出现呕吐的现象(尤其是早产儿),妈妈应该适当调整喂奶的次数与时间。一般母乳喂养的宝宝每顿哺乳的时间可安排在20分钟左右,人工喂养时可掌握在30分钟内,切忌匆匆忙忙喂奶而让宝宝吃得过饱过快,也尽量避免在宝宝啼哭或运动时喂奶。
3. 喂奶时将宝宝过早地仰着造成胃部胀气而引起吐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将乳头放入宝宝的口中再将下颌轻轻托起让宝宝的整个面部伏在大人的肩部,然后用手掌轻拍背部,直到能将气体全部拍出为止再慢慢放下。当宝宝哭闹时喂奶也容易引发吐奶的现象。因此,给宝宝喂奶时要尽量保持安静的气氛以免干扰其进餐情绪,并避免在宝宝过度饥饿的情况下喂奶。
4. 喂奶时将宝宝过度倾斜也会引起吐奶。有些妈妈在抱起宝宝喂奶时怕宝宝吃不到乳房中的奶水而将宝宝的头压得过高,还有些妈妈在喂奶时会采用躺卧姿势,这种姿势不仅不利于妈妈的休息而且还容易造成乳汁分泌不畅,宝宝吃奶也容易呛到。事实上,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喂奶方法是让宝宝取半坐位或半卧位,母亲用右手托住乳房,食指放在乳晕上部,拇指放在下方以控制流出的速度,用其余三指轻轻地夹住乳房,使奶水能均匀地从奶头流出流入宝宝口中。妈妈最好先观察一下宝宝是否已经吃饱,如果没有吃饱则要继续哺喂至吃饱后方可放松乳头;如已吃饱则可停止喂食。
5. 奶粉浓度不当也是会引起宝宝吐奶、漾奶等现象发生。如果是新宝宝,建议最好使用母乳或初生婴儿专用配方奶粉,等适应之后再逐渐添加辅食。
6. 奶粉冲调不当也会导致宝宝吐奶。不同品牌的奶粉冲调的浓淡程度会有所差别,所以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婴儿的奶粉冲调方法来冲调自家宝宝的奶粉,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冲调,否则就容易出现营养失衡或是腹泻呕吐等情况。
7. 喂奶后将宝宝直立抱起或竖着抱起,让他低头趴在大人肩上,轻轻地拍打后背,帮助打嗝或排气也可以有效减少吐奶的情况发生。
8. 如果宝宝吐出的奶水颜色为无色的、黏稠的,可能是宝宝感染了细菌性疾病(如胃炎)的表现;如果吐出来的奶水呈黄绿色并且带有酸味,则为胆汁。这多是因为喂奶过程中奶瓶入口处的橡皮奶头孔太大或奶水流出太快所致,应更换合适大小的奶嘴。 小提示:家长应注意经常变换宝宝的喂奶位置以减少溢奶的可能性。若宝宝经常出现吐奶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