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什么属于土?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 它们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其中,“木”有生发、条达之性;“火”有炎上、燃烧之性; “土”有培植万物、承载之功; “金”有沉降、收敛之性; “水”有润泽、寒洗之意。
这五种物质在人体内分别对应着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土”还对应着人的脾胃,因为中医所说的“土”除了指脾胃之外,还有中州、中焦、腹部的含义。 所以,从人体而言,“土”实际上包含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以及脾胃所主消化的过程和营养的吸收。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补气血”“滋阴阳”中的“阴”和“阳”就来源于“金、木、水、火、土”,“阴”代表液态的物质,包括血和津液,也就是体内滋润身体的东西;而“阳”则指的是气(气体)和热。所以,滋养阴阳其实就是补充身体里缺乏的阴和阳。 而我们经常说的“补钙”“补铁”其实指的是补充体内的钙离子和铁离子。这两种元素没有直接以单质形式参与生命活动,而是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因此统称为“矿物质微量元素”。 我们还会接触到“维生素”这个概念。这些营养物质虽然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但在生理功能发挥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又被称为“维生素类营养素”。
总之,五行学说和五脏是紧密相连的。了解其中的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基础理论。
五色、五方、五脏、五音、五材...皆是五行。五色中黄色、五方中中央、五脏中脾、五音中宫音、五材中土所代表的就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要素之一——土,五行中之土。在五行中以木、火、土、水、金等五方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形象取类比象。
土的特性:木、火、金、水、彼皆有形质,可以耳闻目见。唯有中央之土,是包容四方的,处于四方之中,所以叫土,而五行中之土,则无定形。《尚书·洪范五行传》指出、稼穑之土可生五谷,犹言其能生万物;木、火、金、水皆藉土而后成,犹言其有化育万物之徳。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土主化裁。”由于这种特性,古人把土居于中央,四方则从土,为四方之母。“稼穑”包含生起和收获两层意思;“化育”则有“成”和“变化”两层意思。“起与成”则主动。如:“土能生木、木能生火”(子能生母。),则为母动。“化与收”则主化,如“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母能克子,母能生子。)土居中宫,为四象之母,所以主动主化。所以土有“生化、承载、受纳”三方面之特长。
生化之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筋脉、骨骼以及整个形体,其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都是依靠脾把水谷化生为精微。化生为气血,化生为津液,化生为营气、卫气,然后通过肺的气机的升提,由心指挥血液循环布散周身。
承载之能:由于脾的升清作用而使所有的气血、津液等体内精微物质都能在胸腔、腹腔各个脏器的上部得以停留,使这些精微营养物质可以为我所用,而不至于下滑而丧失浪费掉。
受纳之职:《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也。”也就是说,人体内水谷的精微物质,在脾的运化功能作用下,不断由脾胃转输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和四肢百骸去利用,如车之轮,周而复始,运转不停。所以,脾对于人体的“营养”管理职能,贯穿了“吸收、运输、排泄”等整个过程,而这些,都是在“气机”为动力推动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