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3行在哪里?
13行商业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 年),是省内现存的最具规模的古商埠建筑群。现多为服装、小商品批发商铺及市场,被誉为“中华商业瑰宝” 。 13行是明清时期广东的对外贸易总汇点,有“南粤古港”之称。由于当时珠江江面宽阔,往来船只多在此停靠,这里也成为广州著名的码头之一。目前,在13行的遗址上建起了新的大厦。
13行所在的荔湾区,自古便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和唯一出海通道,其对外贸易的兴盛不仅令13行成为“华南第一街”,也使这里的建筑风格兼具中国古典与南洋风韵,成为广州近代开埠的象征。
广州十三行是广州历史上的著名商区,它北起沿江中路,南至十三行路,东至大德路、一德路,西邻人民南路,占地0.27平方公里。十三行在清代中叶曾为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的签订而渐趋没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缩影。
明清时代,中国实行“海禁”政策,外贸仅限于广州一处。清政府在广州西南珠江河畔钦定“十三行”作为“特许经营”机构,从事对外贸易。十三行贸易体制长达90多年,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海曙》诗有:“海曙楼西近,十三行外洋。”
“十三行”的繁盛期,是18至19世纪间。当时,十三行商馆云集。各国商人、传教士和旅行者纷至沓来,外国来华商船络绎不绝。每年都有上百艘“夷船”从世界各地驶抵“粤海”。各国商人先在广州十三行一带采办、交易货物,再继续北上至澳门过冬。
“夷船”驶达十三行附近上下的黄埔码头,按照政府规定,外商必须住在十三行商馆内。在十三行,各国商人、华侨和中国人混杂一体,除官方语言“洋泾浜”英语之外,还有各种南洋方言及其它语言,形成一种“万国新语”。
十三行不仅垄断外贸,内引外联,富甲天下,有的行商还有“捐监”、“捐官”财雄,成为“华侨首户”、“中国首富”,在十三行附近兴建了富丽堂皇的“商馆”、“贾宅”数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