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科技会被借壳吗?

滕秋茗滕秋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借壳”,这个词真的是用得恰到好处。 借的是中关村的壳,壳里装的是方正的魂。 2010年之前,方正还在努力转型,想摆脱IT企业光环,成为真正的民族品牌。所以,2003年和2005年的两次收购,虽然让方正的业务版图扩张了,但是并没有注入新的增长点,反而因为整合不力,导致一些业务出现了负的增长。(详见我的文章《被忽视的正方集团》)

直到2007年,方正开始寻求变化,陈放走马上任,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拿下的目标是联想。 2008年9月,刚进入而立之年的联想,做了职业生涯最冒险的一笔投资——拟作价12.6亿美元出售给方正,以获取对联想笔记本及台式计算机业务的控制权;而方正则将以此资金用于医疗和在线教育领域的投资。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一起上市公司收购案之一。(关于联想的转型之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我写的另一篇文章《联想的前世今生》)

这次交易虽然成就了日后的“PC+IOT”战略,但代价也是巨大的。首先是财务上的大额亏损,由于联想是按资产净值卖的,因此最终交易价格还需要加上4亿元的交易税费,这对方正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其次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变,新进入的联想股东会要求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更换,陈放被迫下野。

尽管失去了对核心业务的控制权,但联想还是顺利地成为了方正集团的一员。从那时开始,方正的IT血脉逐渐流失,商业气息却越来越浓厚。

或许是因为亏欠联想太多,又或许是受到了联想的商业氛围的影响,之后的方正再也没有投入大量资源去发展自己的主营业务,反倒是四处撒网,试图寻找能带来短期利润的项目。 所以我们看到,在完成了对北信源、东方电子等企业的收购之后,方正又转身变成了一个“炒家”——通过短平快的融资手段,从市场上捞一笔就走。

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一方面让方正短暂的缓解了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彻底磨灭了管理层对于主营业务拓展的信心。到了现在,除了还保留着“方正”这个名字之外,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证明它曾经是一个IT公司的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