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五行属什么?

靳若成靳若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跋”,繁体写作「跋」(bá),《说文解字》曰:「止也。从止巴声」,即停止之意,原指行文书札末的另起一行及书写此行的文字。

至六朝时,诗文之标末常缀一「跋」字,以示此为作者自叙之意,而「跋」也就逐渐变成了文章的体裁之一——序跋文。 据明代张自烈《正雅集·序跋》所言,序、跋之分大致是「书有序、传者谓之序;书有跋、论者谓之跋。其实通为一物」。

在文学史上,一般将序与赋相配,称之为「序言」「前序」或「前赋」;跋与诗相对应,称为「后赋』或「后序」。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跋」的解释是「跋者,本为书籍题评,后乃因之以记作法之本末」。也就是说,跋作为一种文体,其基本特征是对著作的题评述和撰著方法的阐述,因而具有了「批评性随笔」的性质,成为了今人最感兴趣的一种散文学。这种文体以清代为主流,故我们主要谈这一时期的情形。

由于清人在创作上重视自己的个性风格,所以他们的跋往往体现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如袁枚的「随兴所至」、梁绍壬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俞樾的「随意所如不主故常」等等。他们又十分注意在文章中融入更多的知识因素,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考证之作,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当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而其中又以「书目答问补正」和「校雠通义辨」两篇最为脍炙人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人们发现一些作品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从而使得一些评论家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超越了对其自身价值的认识,比如鲁迅就曾将《红楼梦》和《水浒》的地位看得高于《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于是,跋就逐渐演变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批评形式,并产生了诸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样的经典之作。 到了民国时期,跋开始向散文方向发展,形成了以小品文为主的文体形态,像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跋》、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名篇都是其中的代表。

当然,也有少数人试图重新回归到学术研究中去。 钱穆先生在撰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的过程中曾作过大量的跋,但可惜这些跋大都只有寥寥数语而已,不过这或许也正是他本人推崇乾嘉考据学风的一个缩影吧!

巩子瑞巩子瑞优质答主

“跋”是“辵字部”的字,所以属于“辵”。 “辵字部首”的汉字有: 跋、越、遂、迈等。

“走”字偏旁“辶”或写作“辵”“辵”都是“辵字部首”。(注意:这是不同义项下的两个不同的部件) 所以读作“bá”时,部首应该写作“辵”;读音为“zuò/suì”时,部首应该写作“辶”。 在《康熙字典》中,“辵”字收录了17个异形字和12个字,其中就有“迈(mài)”这个字。 在字形上,“迈”与“步”非常相似——都是由三个笔画构成的一个左右结构。 另外,“迈”字的第一个笔划是短竖,而“步”字的第一横是短竖。 在造字方法上,“迈”字由“辵+辛”组成,是一个会意字。而“步”则是由“止+广”组成的形声字。 因此可以说,用上述方法判断一个字是否属于“辵字部首”是很实用的,也非常容易操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