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鸭这么做好吃?

冯培元冯培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腊月风和意已春,江山秀丽夺目光”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对大寒的咏叹,也是我对腊月最美的诠释。 一月大寒,二月雨水,从节气交替看,恰值万物凋零的寒冬向欣欣向荣的早春过渡之时;从温度变化看,正是冷到极致,开始回暖,冰霜消散之时。

此时,南方地区除了华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北部仍然冻土未消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已转入春季。而在北方地区,却是寒风劲吹,白雪纷飞,“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正是“严酷的冬天”“冷峻的冬天”“枯竭的冬天”。

然而,对农事来说,却正是准备春耕大忙、备耕促种的时节。 北方人有着“瑞雪兆丰年”的朴素认知,而实际上,冬雪不仅是良好的保温剂,还是天然的农药。研究表明,由于冬季农作物生长缓慢,病虫害很少,大雪覆盖于农田,既可以保持地下水分,又能有效预防害虫越冬。

对于劳苦大众而言,隆冬季节,天地间只剩下白与黑两色的世界,惟有大寒三白,似乎多了几分慰藉。 古时,人们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意为大寒时节,母鸡开始孵卵,鹰隼搏击长空,河流冰层最厚。在耐寒鸟类中,雁是最早感知春天的物种之一。“鸿雁来”即指大雁向北迁徙,春天即将来到。 古人认为,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是万物悄然孕育的时刻,“蛰虫始振”,生机萌芽,虽然表面寂静无波,实则暗流涌动。

《黄帝内经》有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顺应天时,勿违自然。

古人在大寒时节有 “扫尘” (除去房屋内外及庭院里的尘埃)、“置年货”(购买新鲜食材,为春节团圆做准备)、“赶忙活"(趁气温较低,尽快加工腌制蔬菜肉类等)、“贴窗花”(装饰居室,增添喜气)、“买爆竹”(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杀年猪”(宰杀牲畜,腌制腊肉)等一系列习俗活动。

时至今天,虽然许多传统习俗已被淡化,但“扫尘”却是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仪式感十足的清洁工作。 我出生于皖东北平原,这里少山多平,风调雨顺,物产丰富。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田地里已经看不到绿油油的麦苗,只有那灰秃秃的秸秆沉默地站立着。然而,在广袤的农村,却正在上演着“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场景。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这时节,正是养猪最为忙碌的时候,除了日常喂食之外,还要精心喂养,加喂辅料,以促使肥满,好满足“年猪”的需求。 除了“年猪”以外,家禽的饲养管理也不放松。此时农家要日夜不停地翻晒粮草,防止霉变发生,同时注意观察禽畜精神状态,做好防疫工作。

当然,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数九寒冬里那一缕袅袅炊烟升起时那诱人的香气,那是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 在我家乡的习俗里,“腊月二十三,菩萨生生日;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日;腊月二十五,磨豆腐日;腊月二十六,炖大肉日;腊月二十七,宰公鸡日;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日;腊月二十九,蒸馒头日;大年三十,熬年关。”

每一日都有每一日的讲究,每一个节日都充满了人们的期待。而我,也在期待中慢慢长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